易教网
一位海归妈妈的自述:我为什么带孩子回归中文学习

一位海归妈妈的自述:我为什么带孩子回归中文学习

更新时间:2016-05-22

今年,身边又有3个朋友陆续带着孩子出国去念小学,面对这样的选择,我已无法判定是否更好。但是出国读书的初衷无疑都是好的,因为我自己也曾带着女儿在美国留学2年,甚至最初的打算是一直在美国待下去。在此,我仅将我自己的经历和一些心得分享出来,希望对孩子的求学路有所帮助和借鉴。

  留学美国

  2012年底,我带着10岁的女儿离开了中关村某小学,来到了美国亚特兰大一所私立小学读书。当初做这样的决定,一是对于应试教育心存质疑,二是对于美国教育的高度期待。我倒不是说对这件事情研究的很清楚,恰恰相反,某种教育到底好与不好,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谁也没办法知道,因为一切都在过程中。

  之所以来到亚特拉大读书的原因有三:第一个原因,是我想带孩子避开华人聚集的地方;第二个原因是,亚特兰大的自然环境很好,我和女儿都喜欢这个地方;第三个原因是,当地的朋友帮我多方考察,给我推荐了这个私立学校。据我所知,我的孩子是那个学校建校以来的第一个华人学生。想到这个,我和女儿当时都有点小兴奋。

  女儿在美国的前两个月并不适应,上课不太能听明白。第二个月的时候还因为沟通问题在餐厅和同学发生争执,甚至还发生了冲突,当老师把我叫到学校的时候,我非常惊讶。万幸的是,后来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增长,孩子慢慢适应了美国的生活,甚至告诉我:“其实美国的同学除了皮肤和眼睛不同,和中国的同学都一样。”我自然地以为一切都很好。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孩子进入了小学五年级,在小学的毕业季,孩子开始参加各种聚会——生日聚会、节日聚会等等,孩子特别愿意参加。但是,有一次她竟然对我说:“我为什么是中国人?不是美国人。”,孩子也要求我办Party,邀请同学参加。可是,我到底没有办,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对美国的Party文化和礼仪都不太熟悉,害怕会怠慢客人,女儿为此非常不高兴。

  随着女儿语言能力的增强,她开始鄙视我的英语发音,甚至上街离我很远。她在远离和躲避自己身上的中国烙印。她开始有意识的从穿着、打扮和行为方法模仿美国同学,去打了耳洞,虽然疼地都快晕过去了,还是坚持把两只耳洞都打了。节日的装束,我说可以着中式服装,这个建议当然遭到了“枪毙”。

  虽然我知道,无论在哪个国家,孩子成长道路上必然要收受到周围同龄人的影响,只是,女儿诸多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以及隐约流露出的焦虑,已经渐渐让我感受到她对自己身份的不认同。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美国之行。一是因为孩子马上进入青春期,我不知道如果在美国度过青春期的话,我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复杂状况;二是我不能想象孩子对自我身份的不认同,会给她的美国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三是,随着孩子英文水平的增高,她越来越不愿意读中文书,我带了很多五六年级应该读的中文读物去美国,比如《城南旧事》、《老舍文集》等,孩子没有兴趣接触,沉迷于英文的青少年畅销小说中。

  因为她不是出生在美国,她只不过是半途长在美国,我不希望她带着“我为什么不是美国人”的困惑成长。虽然孩子在美国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我还是决定带孩子回国。

  回国反思

  2014年6月,我带孩子回到了中国。暑假之后,孩子又回到了原班,开始读六年级。当初之所以决定在孩子4年级的时候去美国,是我觉得孩子的中文基础已经非常不错了,作文的写作能力很强,经常是一篇作文或者日记提笔而就,阅读儿童文学更是不在话下。也因此,我才觉得她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新的学习环境,这对于她来说是非常棒的学习规划。但是,回国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孩子不读中文书,很多汉字都不会写了,作文也不太会写。为了提高语文水平,让她重新拾起对中文的兴趣,我给她请了家庭教师,帮助她学习汉字,练习写作,尽我所能的改善她的语文学习能力,但她还是不爱阅读,中文没有明显的提高。我在思考,孩子的中文怎么办?

  我不得不求助于在初心书房专门做青少年阅读指导的朋友。朋友是大学中文老师,也是初心书房创始人,同时对青少年中文教育有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经验。她首先帮我梳理对于中文学习的需求——不仅仅是满足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中文学习培养孩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以及思辨能力。然后,她开始给孩子进行专业的中文阅读指导,从文学与审美的角度带着孩子精读文学作品。

  至今还记得孩子精读的第一篇作品是《城南旧事》中的《我们看海去》,然后孩子回家把那本从美国再次带回来的《城南旧事》读完了。孩子感动于作品中的人物,经常是“小英子”如果怎样怎样,就怎样怎样的话语。阅读的兴趣和美好体验终于被激发了出来。

  接着孩子读了萧红的《小城三月》、张爱玲的《霸王别姬》、鲁迅的《故事新编》,孩子爱上了萧红、张爱玲和鲁迅,甚至觉得自己与鲁迅有相通之处。她也开始读《古文观止》、《史记》。

  如今,中文阅读已经成为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她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认知。她喜欢《亮剑》,喜欢《大秦帝国》,也喜欢《盗墓笔记》,喜欢神秘与英雄主义,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但她的英文阅读也在同时进行,她读《傲慢与偏见》,读《圣诞颂歌》,她的英文阅读水平也没有下降。

  至此,我心中的大石方才稍稍落下。我到现在依然不否认我当初带孩子去美国读书的决定,因为这段不同的经历注定是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

  现在,女儿从中英文的阅读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女儿前不久对我说:“等我再去美国读书,我一定要给美国同学好好介绍中国文化。”着实令人欣慰!

  其实,孩子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即便去了美国求学,中文教育、中文经典阅读依然重要,或许学习时间占比可以降低,但绝不意味着“0”,否则就是给了孩子自我否定和否定出身文化的把柄。

  中文作为女儿的母语,是建立她根文化意识的工具,换句话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文化和思维方式。学好中文,坚持中文经典阅读是孩子学习过程中不可缺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