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度透支孩子的未来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13-11-18】孩子要不要上兴趣班?是不是从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潜能开发才会更有利于他的未来发展?该不该早一些对幼儿进行特长教育和定向教育?不管是幼教工作者还是家长,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误区,这也是当前早教市场乱象丛生的根源之一。为了正本清源,更好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
心理学测试结果不能盲目用于教育
记者:超前教育的确不利幼儿成长,但当前许多心理学专家都在尝试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学前教育,而且这些研究也大多能获得充足的民间资金支持。但这些课题组大多是想通过研究研发出相关设备,用于测试幼儿在哪些方面有特长,以便重点提前培养。您对此怎么看?
虞永平:教育是以心理科学为依据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能作为教育依据的不是一时一事的心理学见解,而是得到证实的科学,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心理学的某几项研究或某几个测试数据就手忙脚乱、狂追猛跟、趋之若鹜,不然就可能会毁了教育科学;二是心理科学只是教育学的依据,不是教育学本身,而且心理学只是教育学的依据之一,更不是直接的教育内容、方法和策略,教育科学有自己的价值、逻辑和系统,任何其他学科的理论要进入教育领域都要经过教育科学的过滤和选择。真正的心理科学也不会简单地对教育指手画脚,这两门学科各有自己不同的责任。
关于多元智能研究和测试,只是心理学的课题,作为研究未尝不可,但能否作为教育的依据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多元智能理论有可取之处,它改变了传统的智能观,引发人们更广泛地关注人的发展向度。但我坚信,这种理论所追求的绝不是只关注优势的智能、放弃不足的智能,我们不能因此而使幼儿园教育变成特长教育。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定位,教育所要追求的是让各种智能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使长者更长、短者变长。我们不能做违背多元智能本意的事,不能做提前教育的急先锋,提前教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借鉴心理科学的优秀成果,但不能追随危及幼儿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伪科学。
专项训练对幼儿来说是极不合适的
记者:在当前的早期教育市场上,幼儿美术、英语、跆拳道等兴趣班热闹红火,孩子有必要参加这些兴趣班吗?
虞永平:幼儿在什么年龄段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可以学习什么,在教育上应该做些什么,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说得很清楚了,广大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和其他幼儿教育从业人员都应该以这个文件为指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科学育儿,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童年快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基础,是前提,也是指针。
幼儿园教育应以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方向,注重幼儿的素质教育,关注幼儿的全面成长。因此,数学、语言、美术、音乐、科学、运动等都应是幼儿园重要的课程内容。幼儿园教育应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区域活动,并采用小组、个别等灵活的学习形式。因此,孩子一般意义上的兴趣在幼儿园是能够满足的,不需要专门开设兴趣班。至于英语、跆拳道、珠心算、国学等不是幼儿这个年龄段该学的内容,我们不主张搞这些方面的兴趣班。个别孩子在艺术上有特殊兴趣和需要,幼儿园教育又无法提供,也可以通过社会机构得到满足。但前提是,这些社会机构必须真正是专业的,对孩子和学习内容要有科学的研究,严防利益至上,蛊惑家长,逼迫幼儿,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记者:有些早教机构宣传说,让孩子早一点进行某些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助于未来更好地强化这些特长,是这样的吗?
虞永平:我的孙子出生10个月多一点就能走路,拦也拦不住,骨骼发育到了这个水平。我自己也知道,几乎所有的同事都告诫我,别让他走得太多,大家的理由是一致的:骨骼发育较早,要保护,不能过度受力,不然会引起脊椎或其他骨骼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尽可能少让孩子行走,但已经尝到了行走乐趣和好处的孩子是很不愿意坐下或被人抱的。于是,一场关于“走”和“抱”、“坐”的较量也就延续了一段时间。
人的有些能力、官能是需要适度保护的,超越了规律就要承担后果。对幼儿的教育要根据幼儿的成熟状态,不能操之过急。专项训练对处于人生发展初期的幼儿来说是极不适合的。幼儿的身体和心智还没有达到需要专项训练的程度,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最合理的途径。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自然的法则,逾越这个法则,就可能对幼儿造成伤害。身体动作是如此,心智发展也是如此。
提前教育对幼儿有损害,对幼儿的童年也是浪费。一项幼儿并不具备充分学习条件的内容,需要幼儿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训练,而到了具备条件学习的年龄,很快就可以掌握。也许成人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对幼儿多多少少都有些价值,这是注重了绝对价值。但幼儿教育还要判断相对价值,要判断教育付出的代价,要判断哪些内容更适合3-6岁的孩子学习,哪些内容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超前的学习一定不具有相对价值。